轉型正義之路:島嶼的過去與未來
本書面向青少年朋友介紹,何謂轉型正義、戰後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概況、白色恐怖相關重要法令、從自由民主化到落實轉型正義等過程。
其他教具
「消失的同學們、老師、書店老闆,到底去了哪裡?發生什麼事?」
「消失的同學們、老師、書店老闆,到底去了哪裡?發生什麼事?」我們藉由與學校日常有關的50年代真實人物故事,讓學生們對白色恐怖時代產生好奇,進而重建空間記憶。
透過「廣播劇」及「軍法處記憶地圖解讀」,引導學生進入當年政治犯被帶走的流程,理解受難者在空間裡遭受的「不義」處境,最後藉由「空照拼圖」,看見軍法處不復存的現貌。
期待透過聽覺、視覺,建構出過往的情境,並注入空間想像,帶領學生探討負面遺址空間與法制層面的今昔對比,思考這些空間及故事消逝的意義,而其中的傷痛記憶在當代又可以如何被紀念與保存。
共有5款故事箱。本故事箱以政治犯接受軍法審判時必經的青島東路三號軍法處為主題,分成羈押、出庭、核覆、死刑宣判、身後之路5種處境。
打開故事箱,裏層為1950年代臺北市地圖,標示軍法處鄰近區域。軍法處所在街廓可另外掀起,背面有一段關於該處境的口述歷史,底部則是歷史航照影像。
共有5款故事線索包。每種處境各有1包,每包有6張圖卡,呈現與處境有關的歷史檔案及影像。
每盒故事箱附有一座青島東路三號模型照,共5座。使用者可從中指認軍法處看守所、法庭等建築空間。
每盒故事箱附有一份青島東路三號現況空拍拼圖,共5份,每份24片。使用者可在箱中拼出該範圍的現況。
三支以1950年代消失在校園的女學生黃如櫻的廣播劇,刻畫黃如櫻被捕、家中被憲兵搜索、被訊問的歷程。
提供廣播劇電子檔、教學投影片、教學手冊及參考學習單。
一則尋找在校園失蹤學生的尋人啟事,將帶著學生穿越時空,回到1950年代校園尋找與自己年齡相仿的故事主角黃如櫻。我們可以運用「廣播劇」,透過聲音建構起如櫻的身影,邀請學生一層層發掘如櫻的遭遇,同時以「如果我是黃如櫻」的提問,帶學生更貼近如櫻的處境。
廣播劇中如櫻在學校被捕、家中被憲兵搜索、被訊問的歷程,更可進一步拿來與今日的行政訴訟程序相比,突顯當時政治案件處置程序對人權的侵害。
我們跟著如櫻及一起「被失蹤」的同學們、老師、書店老闆,來到1950年代的青島東路三號。當時政治犯被送到這裡羈押、出庭、等候判決。他們的判決需經層層覆核;判決出爐後,判處死刑者在「早點名」被送往刑場,他們的遺體遺物又何去何從?軍法處記憶地圖故事箱提供我們理解政治犯「羈押、出庭、核覆、死刑宣判、身後之路」五個處境的線索。我們可以打開故事箱,立起軍法處模型照,找到青島東路三號的位置,邀請學生解讀線索圖卡,拼湊政治犯在軍法處的處境,討論當中的不義。線索圖卡也可以結合既有影像、文學文本,帶學生對於事件或人物角色進行更深刻的同理共感。
曾經發生這些事的軍法處,如今是否留有指認歷史的線索?我們可以從空間的角度出發,邀請學生在地圖箱裡拼出「現況空照拼圖」,看見軍法處不復存的現貌,思考這些空間及故事消逝的意義,甚至採取更積極行動,討論如何在城市空間保存這些歷史記憶,發展成行動方案;或是邀請學生一同挖掘在地案例。
本書面向青少年朋友介紹,何謂轉型正義、戰後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概況、白色恐怖相關重要法令、從自由民主化到落實轉型正義等過程。
散文選涵蓋散文、回憶錄、傳記與口述,由小說家胡淑雯、童偉格主編,在超過200書籍中,精選47篇作品,43位作者,近90萬字的規模。散文選以截然不同的視角切入白色恐怖歷史的肌理,區分為繫獄作家、青春、地下黨、女人、身體、特務、島等七大主題,並由研究者逐篇注釋,增強背景理解。
國家人權博物館與春山出版社合作,由二位主編選出30位作者,發表時間自1948年(吳濁流〈波茨坦科長〉)橫跨到2017年(黃崇凱〈狄克森片語〉),而從卷一起首之作郭松棻〈月印〉,到卷四壓卷之作賴香吟〈暮色將至〉,這些作品使我們得見在戒嚴體制逐步生成、強化與轉變的漫長過程中,臺灣跨越數個世代的小說家如何連綴創造力。
實施學校:新北市立北大高中
北大高中的老師選擇了「尋人啟事」教具箱,並使用在高二的三個班級之中。
實施學校:臺北市數位實中
臺北市數位實驗高中的老師運用尋人啟事教具箱,開啟一學期的歷史探究課程。
實施學校:臺南市北門高中
北門高中的老師運用不同的教具箱,帶高二、高三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威權歷史。
實施學校:高雄市高師大附中
高師大附中的老師運用尋人啟事教具,引導學生會擔任教學者,由學生和校內學生推廣人權議題。
實施學校:臺南市南寧高中
南寧高中的老師將「尋人啟事」用於高中彈性時間「高中生也能人權」的微課程中,並安排了三週次、六堂課進行操作。
實施學校:臺中市私立立人高中
立人高中的老師將「尋人啟事」用於55人的高三班級中,老師認為教具箱本身引導指令明確,簡報與學習單等教材完成度也很高,讓他得以克服面對大班級時的秩序和引導問題。
實施學校:臺北市和平高中
和平高中的老師們運用「設計思考」校本課程,搭配尋人啟事教具箱,發展高一、高二都能操作的英文X公民跨領域課程。
實施學校:新北市三重高中國中部
三重國中的老師以兩堂課的時間,將適合高中生操作的尋人啟事教具箱,帶進國中教學現場。
實施學校:臺中市豐原高中
豐原高中的歷史老師結合尋人啟事教具及公民科教具,帶高一、高三的學生進行歷史、公民的跨科教學。
實施學校:臺北市華江高中
對於生活在臺北的學生而言,雖然與大多不義遺址的物理距離很近,但對於這段70年前的威權歷史,仍因距離時間遙遠而十分陌生。 華江高中的老師在高一的歷史課操作「尋人啟事」教具箱,帶學生從教具裡靠近這段歷史,並將公民科的人權法治觀念一起帶進課程中。
實施學校:嘉義縣協同中學
協同中學的公民科、歷史科老師組成共備社群,結合九年級的適性課程,以「台韓人權大步走」作為課程主題,帶學生從教具箱認識台灣、韓國的人權發展歷程。
實施學校:臺南市南科實中
從台南在地的政治案件出發,南科實中的歷史老師用探究與實作課程,帶高二學生討論不義遺址可以如何紀念。
實施學校:桃園市新屋高中
新屋高中的老師們運用電影及教具箱,帶學生討論記憶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