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型正義之路:島嶼的過去與未來
本書面向青少年朋友介紹,何謂轉型正義、戰後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概況、白色恐怖相關重要法令、從自由民主化到落實轉型正義等過程。
其他教具
身體記憶,往往比文字學習來得更深刻,因此本教具以「地墊體驗」為核心,讓學生用身體感受關押、審訊、判決的白色恐怖處置流程。
身體記憶,往往比文字學習來得更深刻,因此本教具以「地墊體驗」為核心,讓學生用身體感受關押、審訊、判決的白色恐怖處置流程。
在課程安排上,我們為國/高中開發了不同的課程內容,可跨科協作或單堂使用,循序漸進引導學生,例如以「里民投票單」、「畫作定格演出」等情境,啟動學習興趣,再透過閱讀「受難者證言」,對這段歷史有基礎理解後,才踏上地墊放大感知。
走下地墊後,可善用學習單回顧課程,邀請學生將感受傾注筆尖,透過「藝術創作」或「詩歌填空」動筆實作,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詮釋歷史與未來的關聯。
本體驗地墊象徵白色恐怖時期監禁政治犯的空間,可作為回到歷史場景的舞台佈景。
剝奪視覺的塑料眼罩,可以酒精擦拭消毒。
創造疼痛不適感的地墊,可以酒精擦拭消毒。
提供教學投影片、教學手冊(含國、高中組教案)、紙本教材及學習單。
故事,是引發學生好奇,營造共感的良器。我們可以挑選提及不義遺址,或曾描述當事人被捕、偵訊、審判、服刑等經驗的相關散文、小說、當事人或家屬的口述歷史、影像作品等各類文本,作為學生在課堂中閱讀或觀看的素材,建立學生對這段歷史及相關議題的初步認識及印象。
運用身體的行動體驗,有機會創造更深刻的理解與情感。本款教具的核心正是提供能創造多重感官經驗的道具及布景,交由教學者為學生量身打造一趟體驗旅程,引導學生同理人權受到侵害的處境。
我們可以「擁擠地墊」作為舞台,帶學生進入故事情境進行體驗。地墊上的隔間可以是監禁人犯的押房;中央的三個腳印則可以是在歷史現場交會的三個角色。我們可以讓學生在地墊上體驗被捕入獄被關押的經驗,或是挑選一段三個角色間的對話,讓學生輪流扮演。完全剝奪視覺的「眼罩」,不僅能讓學生更專注於視覺以外的感官,更能帶給學生陌生、不安,甚至是恐懼的感受。「健康步道地墊」則能進一步,有限度地創造疼痛體驗。
惟體驗活動須充分考量學生的身心狀態,並顧及安全性,建議明確界定「進入故事情境/上角」與「離開故事情境/卸角」,並設定學生可選擇中止參與的機制。
體驗活動打開的感受,可以推動學生進行下一步的反思或行動。我們可以透過問題討論、文字書寫、肢體表演、藝術創作等形式,協助學生梳理體驗經驗,連結人權議題,討論體驗活動可能回應的人權侵害事件,探究事件成因及影響,或是進行校園推廣小展覽、寫信馬拉松等行動方案。
本書面向青少年朋友介紹,何謂轉型正義、戰後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概況、白色恐怖相關重要法令、從自由民主化到落實轉型正義等過程。
散文選涵蓋散文、回憶錄、傳記與口述,由小說家胡淑雯、童偉格主編,在超過200書籍中,精選47篇作品,43位作者,近90萬字的規模。散文選以截然不同的視角切入白色恐怖歷史的肌理,區分為繫獄作家、青春、地下黨、女人、身體、特務、島等七大主題,並由研究者逐篇注釋,增強背景理解。
國家人權博物館與春山出版社合作,由二位主編選出30位作者,發表時間自1948年(吳濁流〈波茨坦科長〉)橫跨到2017年(黃崇凱〈狄克森片語〉),而從卷一起首之作郭松棻〈月印〉,到卷四壓卷之作賴香吟〈暮色將至〉,這些作品使我們得見在戒嚴體制逐步生成、強化與轉變的漫長過程中,臺灣跨越數個世代的小說家如何連綴創造力